内容摘要:本文对2019年前三季度汕头市规模以上工业运行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需要关注的问题,并对全年工业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2019年前三季度 规模以上工业 运行监测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顶住了下行压力,二季度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的下降趋势得到缓解,出现企稳回升的态势。
一、前三季度汕头规上工业运行基本情况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90.87亿元,同比增长2.9%,增幅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图1),对比去年同期回落6.8个百分点。9月当月增加值同比增长1.4%,对比8月回落1.4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2.4%,销售产值同比增长1.5%,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1%。
图1 2019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
(一)制造业总体保持平稳,部分行业保持较快增长
分三大门类看,前三季度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44.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92.1%,同比增长3.2%,增幅比上半年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6.64亿元,同比下降0.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下降0.9%,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1个百分点。
从行业增长面看,前三季度全市制造业31个大类行业中有23个行业实现增长,其中有13个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增加值总量超过10亿的行业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和食品制造业增势良好,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4.3%、12.2%和15.3%,增幅分别对比上半年大幅提高4.2、8.0、3.5和6.2个百分点;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速实现由负转正,增加值增速分别由上半年的-2.2%、-6.2%和-4.2%提升至1.8%、5.4%和2.2%。
(二)大型企业和重工业增速大幅提升,贡献率提高
从企业规模看,前三季度,全市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增幅比上半年大幅提高3.6个百分点,分别快于中型和小微型企业增速10.9和6.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1.4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增加值降幅由上半年的-2.2%逐月收窄至-0.7%。得益于大型企业的快速增长和中型企业的降幅收窄,全市前三季度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6%,比上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5%。规模以上小微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增幅比上半年回落1.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市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增幅比上半年大幅提高3.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0%,比上半年提高23.1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7个百分点;轻工业同比增长1.6%,增幅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三)现代产业增势良好,占比对比去年提高
前三季度,全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5.3%和6.1%,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0.5和1.5个百分点,均快于传统优势产业(图2)。其中,新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3.9%,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为5.8%,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今年二季度以来,传统优势产业增速逐月回落,比重略有回落。
图2 2019年前三季度现代产业增加值增速(单位:%)
(四)高企增长成新亮点,新增企业快速扩张
前三季度,全市460家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4.9个百分点,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1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71.0%,高企拉动成效明显。今年以来,高企得到较快发展,增加值总量快速扩张,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接近三成,对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高。
前三季度,全市136家新上规模企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5.4%,新上规模企业总量比重虽小,但贡献率仍然达到26.8%,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0.8个百分点。
(五)利润增幅高于全省,五成行业利润增长
今年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9.82亿元,同比增长6.0%,比上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快于全省利润增速5.6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利润增长4.0%,比上半年回落2.5个百分点;由于本季度电厂的发电量增加,电力行业利润大幅增长,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增长27.0%,比上半年提高36.0个百分点。从利润增长面看,全市有生产经营活动的35个工业行业大类中,19个行业大类利润总额实现增长,利润增长面达到54.2%。
二、全市工业经济运行面临的压力
总体来看,前三季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平稳态势,但在四季度较大基数压力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双重影响下,增速稳步提高仍然存在较大压力。
(一)减产面接近四成,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
前三季度,全市减产面达到39.4%,对比上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减产企业累计减少产值302.97亿元,减产幅度达到38.9%,大幅拉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表1)。减产企业中,去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67家,累计减少产值253.03亿元,减产幅度超过四成;全市本年停产企业达到111家,累计减少产值145.54亿元,直接拉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6.0个百分点。根据三季度企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调查结果,仅有14.2%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对比上季度提高,比二季度下降3.5个百分点,超过两成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50%。
表1 2019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减产和停产企业情况
项目 |
企业数(个) |
累计产值(亿元) |
累计减产量(亿元) |
减产幅度(%) |
减产企业合计 |
742 |
488.14 |
302.97 |
38.9 |
其中:减产幅度大幅30% |
297 |
635.07 |
248.36 |
30.3 |
减产幅度大于50% |
196 |
260.77 |
224.25 |
27.3 |
其中:亿元企业 |
267 |
387.06 |
253.03 |
39.5 |
其中:停产企业 |
111 |
0 |
145.54 |
100.0 |
(二)产业层次偏低,部分重点行业负增长趋势没有扭转
今年以来,受印染停产、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部分重点行业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前三季度,纺织业和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同比下降13.7%和2.9%,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降幅甚至对比二季度扩大1.2个百分点,以上两大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4.7%,负拉动影响较大。全市主要传统产业中,出口占比较大的纺织服装和工艺玩具出口交货值也大幅下降,前三季度分别同比下降1.8%和13.0%。传统产业多年高增长的优势渐失,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支撑力不足,是导致全市工业经济低位运行的根本原因。
(三)年底部分企业预计退库,完成“规上净增”压力增加
受市场需求不足收入减少、企业自身经营不善停破产等原因,预计有部分企业将于年底退出规模以上工业范围。根据8月财务月报主营业务收入指标推算,全市预计有306家企业不达规模标准,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6.3%,其中,推算全年主营收入不达1500万的企业有195家。截止到前三季度,全市尚未有一家达到规模标准的新建投产企业入库,完成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净增的目标压力增加。
三、建议
(一)强化优势产业基础,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狠抓企业转型升级工作。扶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研发创新能力,打造品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企业产品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以企业转型带动产业转型,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重点跟踪停产减产企业经营情况
一是认真分析环保限产对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对政策性停产、减产的企业做好跟踪,加快纺织印染环保园区建设,时刻关注企业入园情况,落实好各类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尽早复产。二是加大对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的帮扶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企业调研,着力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困难,力促企业经营向好。
(三)促进在建项目投产达效,做好规下企业培育工作
一是持续跟踪在建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了解项目建设的推进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加大对应竣工未竣工、已竣工未投产、已投产未达规的新建项目和企业的督导力度,帮助企业早日竣工投产入库,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做好企业培育,尽早布置落实企业“小升规”工作,争取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入库,做到应统尽统,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