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汕头工业——化学工业
民国时期,汕头的小日用化工生产已较为发达。日军占领侵占潮汕后,不少厂家被迫停止生产。1946年汕头复员,各日用小化工逐步恢复生产,并已出现盐酸、硫酸、纯碱等一些基本化工原料的小型生产,但因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对华侵销,本地的化工生产受到严重的打击和限制。1949年潮汕解放时,汕头市区化学工业产品基本为日用小化工产品。
汕头解放后,为恢复发展生产,1950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汕头化工行业生产开始出现新的生机。1958年-1978年间,汕头积极发展化学肥料、农药等农用化工及化工基本原料的生产,取得许多成就。1979年起,汕头化学工业通过开展企业整顿和改革,完成技术改造,开发产、销适路新产品,有力地推动化工生产向前发展。至1987年,汕头化学工业从一些简单日用小化工产品生产不断向新的领域扩展,形成了基本化工原料、化肥、化学农药、橡胶制品等以及日用生产化工品、医药化工为主的一大产业。
汕头电化厂
20世纪50年代初,汕头的基本化工原料生产企业设备简陋,均为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的互助组或私营小厂。1958年,汕头出现一股从土法入手迅速建厂生产“三酸”(硫酸、盐酸、硝酸)、“两碱”(烧碱、纯碱)的热潮。1966年,汕头筹建地方国营电化厂,1968年9月建厂投产,汕头开始形成正规化的盐酸、烧碱工业生产。汕头电化厂是汕头最大专业生产烧碱、盐酸和液氯的厂家,主要产品有液体烧碱、液氯、盐酸,附带产品有次氯酸钾、次氯酸钠、氯化钙等。
关于更换合成炉和自制硫酸槽的费用问题批复
汕头农药厂
1958年,汕头一些“土化肥”厂由于所生产的“土化肥”肥效低,销路难以打开从而转产农药。1963年汕头市公园区农药化工厂建成,配制生产一些简单小农药。1966年汕头农药厂建成,1966—1985年生产的各种化学农药主要品种有稻脚青、田安、杀虫脒、敌百虫、稻瘟净、异稻瘟净。1986年引进国外生产技术、设备,生产丙烯酸酯类合成胶乳,挂汕头合成胶乳厂厂名。
关于汕头农药厂增挂地方国营汕头合成胶乳厂名称的批复
汕头华侨橡胶厂
1950年,汕头市区创办首家橡胶厂——中华胶轮厂,代客户翻新汽车轮胎和加工半成品胶片。1956年,中华胶轮厂、兴利发和星洲合记橡胶制品厂合并成立公私合营华侨橡胶厂,生产“双跑虎”牌自行车胎。“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汕头橡胶厂,1986年改为汕头华侨橡胶厂,产品采用“火炬”牌商标。
关于购置炼胶设备问题的批复
汕头立德粉厂
民国初期,汕头就已出现油漆生产。20世纪50年代初期,汕头市开始试制和发展涂料及颜料生产。1954年,汕头市区的福源、聚康粮店转产,改名为福源化工厂和聚康化工厂,开始试产立德粉(学名锌钡白)。1956年,福源、聚康化工厂合并成立汕头市公私合营立德粉厂,1958年10月改为地方国营汕头立德粉厂,产品采用“箭牌”注册商标。立德粉厂产品大部分内销,小部分出口。
关于立德粉厂恢复立德粉生产的通知
汕头保险粉厂
汕头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试产化学助剂。1956年2月,汕头东风化学实验室试制成功保险粉,7月,汕头筹建地方国营汕头化工厂,翌年建成投产。同年,原公司合营汕头南洋制碱厂的人员连同设备并入汕头化工厂。1959年,汕头化工厂改名为地方国营保险粉厂。主要产品有松柏牌保险粉,综合利用的产品有松柏牌氧化锌和利用保险粉废液生产的硫代硫酸钠(海波)。
关于将“地方国营化工厂”改为“地方国营保险粉厂”的批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