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专栏建设 > 网上展厅
分享到:
馆藏侨批|惊闻战事 俺乡如何
  • 2023-12-29 16:32
  • 来源:汕头市档案馆
  • 发布机构:汕头市档案馆
  • 【字体:
  • 1937年8月31日开始至1939年6月21日汕头沦陷,两年期间,日军飞机共空袭汕头地区397次,炸死炸伤中国同胞1300多人。当时,漂泊在外的华侨纷纷写信回家询问家乡情况。在汕头市档案馆馆藏侨批中,就有这样几封侨批,满载着华侨对家人的思念和对家乡境况的担忧。

    释文:

    双亲大人福安:

    谨启者,顷展覆示,嘱事拜悉。迩来潮汕战事爆发,未卜俺乡情况若何否,祈列明示晓。

    兹寄去家书一封,外并国币拾伍元,至日查收,内抹出银壹元祖母收用,又抹出银壹元细姑(1)收用,余应家情之需。他情后禀。

    敬请康安!

    儿洪家成

    己三月十七日启

    释文:

    慈亲大人万福:

    敬禀者,近在新闻报纸上阅至米荒(3),况又敌机轰炸潮汕,使儿触目伤心,实非笔墨能难尽陈也。故特维持汇批局寄上国币(2)叁拾元,以报家用,到时查收可也。

    顺祝两地平安!

    六月一号 儿金丰禀

    注释:

    (1)细姑:小姑。

    (2)国币:国民政府发行的纸币,即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也作“国票”“中国票”。

    (3)米荒:信(二)中所载“米荒”状况,在民国时期的广东经常发生。据学者研究,民国时期,广东一年两季自产粮食仅够满足全省9个月的使用,一年缺3个月的粮食。不足的粮食,一靠洋米接济,二靠国米支持。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广州、汕头沦陷,洋米输入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停止,国米输入也受到外省严格控制,不容易运粤济销,导致连年发生严重粮荒。“民国26年(1937年),潮梅各地发生严重粮荒。原冀外米输入弥补,适逢暹缅米价奇涨,而国米又因战事影响,不能南运。米价遂与日俱增,有升无降,每元汕洋(伸合毛券一元二角)仅籴7斤余。民众迫于糊口,早经典鬻俱尽,复因闽米禁止出口,广州来粮又因封锁港口,运出渐少,潮梅民众遭此打击,恐慌之甚,不言而喻。”(曾伟.民国时期的广东粮食状况[J].广东史志,1999年,第4期:2-3页)

    《大公报》1937年1月19日(中华民国二十六年一月十九日第十版)记载广东米荒的情况

    《大公报》记载:“粤省发生米荒以来,粮价之昂,为十年来所仅见。中枢及粤省当局,虽关怀民瘼,设法救济,由皖湘等省运米调剂,俾米价略平,民食可足。惟皖湘米运粤,输运困难,来源不多,致米价之飞涨如故,贫苦之众待补嗷嗷。苟当局再无法以善其后,则粤省三千余万之民众,将有断炊之虞矣!”由此可见当时“米荒”情况之紧急。

    紧急的战事加上更加紧急的米荒,危险和饥饿交织,让家乡的情况更是窘迫。我们可以设想,心怀家乡的华侨在报纸上仔细找寻家乡的消息,看到“汕头”二字的时候心中怦然欣喜,不料看到的却是家乡惨遭轰炸、粮食短缺,前后的落差一定是让他们心情复杂,使得他们更加忧心家人和家乡的近况,“触目伤心,实非笔墨能难尽陈也”,只能“寄上国币叁拾元以报家用”,尽微薄之力让家人的境况能有所改善,这正是华侨心系桑梓,爱国爱乡情怀的真实体现。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汕头市档案馆门户网站”,是否继续?